什么叫股票平台 为何人民币国际化选择本币互换协议?
央行与巴西央行续签5年期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什么叫股票平台,规模为1900亿元人民币,为何人民币国际化选择本币互换协议?
咱们平时买东西、做生意,尤其是一脚踏出国门,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总会碰到一个绕不开的“大佬”——美元。
全球绝大多数的跨国买卖,不管是你买台进口车,还是我卖批服装到海外,甚至是国家之间借钱还钱,大都用的是美元。有数据说,全世界88%的外汇交易、75%的贸易融资都跟美元挂钩,美国国债每天的交易量大得吓人,流动性杠杠的。所以,短期内想让美元“下课”,那是不太现实的。
“去美元化”这个词儿,最近挺火。意思就是有些国家琢磨着,能不能少用点美元,或者干脆不用美元了。想法是好的,但路途遥远,可能得花上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功夫。
毕竟,美元这棵大树根深叶茂,想撼动它,不容易。
这时候,国家就面临一个实际问题:人民币虽然越来越牛,但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没到能让所有人都痛痛快快直接用它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地步。
你总不能跟人家说:“嘿,哥们儿,以后买我的东西,必须用人民币啊!”这多少有点强人所难,也不符合咱们一向“与人为善、平等相待”的风格。
那怎么办呢?总得想个辙吧。于是,“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个看起来有点拗口,但实际上挺巧妙的办法就登场了。
简单来说,这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就是两国央行(你可以理解为国家的“钱袋子总管”)之间签个合同。合同里写明白:在特定情况下,咱俩可以互相换点钱。我用我的人民币,换你等值的你们国家的货币,比如巴西的雷亚尔。
换来的钱干啥用呢?主要是给咱们两国做生意的时候用,或者有时候金融市场缺点钱了,也能江湖救急一下。等到合同到期了,我把我从你那儿换来的人民币还给你,你把你从我这儿换去的雷亚尔还给我,还得加上点利息。
打个比方,就拿咱们和巴西签的那个协议来说。假设巴西有个进口商,想从中国买一批设备,需要付人民币。但他手上没人民币,只有巴西雷亚尔。这时候,这个互换协议就开始起作用了:
巴西的这家商业银行(比如巴西的工商银行)先跟巴西央行打申请,说:“老板,我这儿有个客户要买中国货,缺人民币,您给想想办法。”
巴西央行一看,咱跟中国央行不是有协议嘛!于是它就用自己的雷亚尔做抵押(比如按照1块人民币换1.21雷亚尔的约定汇率),从中国央行那儿换来一笔人民币。
然后,巴西央行再把这笔人民币贷款给巴西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给那个进口商。
这下好了,巴西进口商直接用人民币付给了中国的出口商。整个过程,美元连个影儿都没见着。
等协议到期了,巴西央行把借的人民币本金加上利息还给中国央行,中国央行再把当初抵押的雷亚尔还给巴西央行。
你看,这么一操作,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心、省钱。做生意的两国企业,不用再先把本国货币换成美元,再用美元换成对方国家的货币,省了两道手续费不说,还不用担心美元汇率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搞得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打了水漂。这就是所谓的避免了“汇兑风险”。
当然,这种互换协议也不是随便换换就完事儿的,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得说清楚:
汇率给锁定了:签协议的时候,两国央行会商量好一个汇率,比如上面说的1人民币换1.21雷亚尔。这个汇率在协议期内基本就定下来了,不受外面市场汇率波动的影响。这样大家心里都有底,做生意也踏实。
借钱得有利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从我这儿换走了人民币,我从你那儿换走了雷亚尔,这钱用了是要付利息的。利息怎么算呢?一般就参考两国国内市场上借钱的利率,比如中国这边可能会参考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像SHIBOR),巴西那边可能参考他们的基准利率。
钱的用途有讲究:这一点特别重要,可以说是个“防火墙”。通过互换协议换来的钱,不能随便乱用,比如你不能拿去换成美元或者其他国家的货币搞投机。协议里会规定,这些钱主要就是用来两国之间做贸易结算,或者还特定的债务。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让做买卖更方便。
正是因为目的单一,所以这种协议签起来阻力也小。你想啊,你情我愿,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当这种“双边”互换协议签得多了,“人民币朋友圈”越来越大,未来甚至可以升级成“多边清算”。
啥意思呢?比如巴西欠了阿根廷一笔钱,但巴西手上没那么多美元,倒是有因为跟中国做生意换来的人民币(或者说对中国的债权)。如果阿根廷也认人民币,那巴西就可以用手里的人民币债权去抵消欠阿根廷的债,大家内部就把账平了,省去了很多麻烦。
所以你看,这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通过“央行先换钱—商业银行再放贷—企业用钱结算—到期了再还钱”这么一个闭环流程,悄悄地在美元主导的体系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贸易结算通道。
话又说回来,这个本币互换协议也不是十全十美。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手续可能有点繁琐。毕竟涉及到两国央行、商业银行、还有企业,层层审批下来,有时候企业会觉得:“哎呀,太麻烦了,还不如直接用美元来得快。”所以,有时候虽然签了协议,但实际用起来的积极性并不高,使用率也就上不去。
而且,咱们的互换协议,目前主要还是跟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跟咱们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邻居们签的,那些全球贸易中的“大块头”国家,比如欧美的一些主要贸易伙伴,覆盖得还不够。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地位,短期内还是难以撼动的。
此外,还有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涉及到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信息够不够透明、换来的钱流动性怎么管理等等,都是需要慢慢解决的。
总而言之,人民币要想真正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硬通货”,和美元肩并肩,那路还长着呢。但这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就像是咱们在这条长征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它不张扬什么叫股票平台,却很实用,用一种更灵活、更务实的方式,一点点地为人民币争取更大的国际空间。